@KTzone » 興趣 - 汽車討論 » 新能源汽車


2015-11-12 14:25 dhfkljtruirgj
新能源汽車

新能源汽車的研究方向有兩種:一是純電動汽車,通過電池帶動;一是前幾年研究的燃料電池,包括氫動力的那種,前幾年炒得特別熱。它是通過氫跟氧的化學反應,而不是通過燃燒,效率比較高。
氫是自然界中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資源。後來的感覺是,第一,成本非常高;第二,氫怎麼來?氫分解需要能源,在這裏,成了一個惡性循環。你分解氫,先需要電源,然後,氫再產生電。
能源從哪里來?我們繞不過這一關。我們說電動汽車看起來很環保,其問題是,電動車所充的電,從哪里來呢?
中國的電,依然是傳統的煤電,就是用燃煤來發電。就算我們成功製造出電動車,所充的電,還是來自火電,結果,仍然製造了大量的污染。
歐洲發展電動車,他們的能源取得跟我們不一樣。他們慢慢偏向環保,比如說風力發電,比如說核能發電,電的來源就是環保的,和用環保汽車相輔相成。
最適合發展電動車的,應該是歐洲。為什麼歐洲並不推動新能源汽車呢?歐洲的思維不一樣,尤其是德國、法國,主要是柴油汽車,柴油車的比例占了一半以上。他們看重的是傳統發動機的節能技術,就是在現有的發動機技術之下,慢慢進行改進。[url=http://fdgsdads.365cnblog.com/caaasa-b1/eSe-b1-p2.htm][color=#000000]我听到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jtydgtfrsdgf.365cnblog.com/caaasa-b1.htm][color=#000000]天空的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shagfsgsgawe.365cnblog.com/index.htm][color=#000000]呼吸,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shgdttjghdf.anime-movie.net/][color=#000000]瞥见云朵里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ameblo.jp/gaasgsdgaa/][color=#000000]的霓影,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kyoto.areablog.jp/page.asp?idx=1000111087][color=#000000]交汇成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gdsfaadf.bcz.com/2015/09/15/and-ginger/][color=#000000]秋里最美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wegfdmty.bcz.com/2015/09/17/hello-world/][color=#000000]的风景,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dsaghfgfd.bcz.com/author/dsaghfgfd/][color=#000000]落成笔尖上[/color][/url][url=https://www.blogger.com/home][color=#000000]的柔情万种,[/color][/url]這種方式不大容易出錯。
改進是一種科學的進步,按部就班,一步一個腳印,精益求精。
德國要做新能源汽車的話,等於是整個配套系統都會發生改變,包括它的能源結構,包括整體的充電站的網路,包括整體的工業標準,還有各個環節的流程。所以,它提出來的是電動交通,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概念,而不是電動汽車的概念。美國和日本的公司也是這樣,很多汽車擺在那裏,開發出來了,但並沒有推向市場,他們覺得時機還不成熟。簡單地說,傳統汽車還有錢賺,他們並不一定非要重點發展電動汽車,一旦電動汽車發展得差不多了,他們才拿出撒手鐧。
所以,他們是引而不發,厚積薄發,先把現有汽車的發動機改成更節能減排,在這個基礎上,一步步改進,再過5年、10年、15年,慢慢走向新能源汽車。德國的計畫排到了2020年。這才是科學研究。
德國汽車工業主席維斯曼說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十項指標,德國汽車有九項指標,超過其他國家的汽車。在未來的5年到7年裏,預測德國製造的柴油發動機,可以降低30%的油耗,汽油發動機可以降低25%的油耗,他們的著力點都是在節能上。
這是真正的科研態度。在廣州汽車展上,沃爾沃展出的一輛汽車,C30,1.6升的柴油機,一公里的二氧化碳排量降到99克,非常低。
在中國,企業家不想投資實體經濟,手上的錢多了,就去炒樓、炒股、買汽車、買奢侈品,這就是汽車市場好的原因。

2015-12-27 19:52 張依依
感謝大大的分享約妹加賴:j i n 8 8 9 6 0【有圖參考】

***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***
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新能源汽車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